2025-06-17
6月17日,中國民航報報道《從機坪管制試點突破到遠程塔臺探索者》。
近日,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機坪塔臺迎來正式投運10周年。6月10日,作為機場機坪塔臺項目重要的組成部分,杭州機場遠程機坪塔臺順利完成專家組評審意見反饋及整改工作,即將開啟長達一年的運行驗證新階段。
回首10年路,從國內第一家完成機坪管制移交的試點單位,到華東地區首個實施運行驗證遠程塔臺項目的運輸機場,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從改革試點逐步發展成為行業觀察的典型樣本,為民航機坪管制工作貢獻了諸多創新理念與先進實踐,成為民航地面運行管理體系改革的縮影。
破冰嘗試 從單一運行保障模式向融合技術革新邁進
早在2013年,為解決機坪運行視線盲區問題,提高航空器地面運行安全和效率,民航局便提出了機坪管制移交改革的設想。杭州機場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承擔起“摸著石頭過河”的艱巨任務。2015年5月13日,杭州機場機坪塔臺通過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這一歷史性節點標志著國內機坪管制從空管管理向機場管理的轉型嘗試,杭州機場成為國內首個將航空器機坪運行指揮工作由空管塔臺全面移交至機坪塔臺的機場。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工作人員回憶說,早期籌備階段曾面臨資源整合困難、跨部門協作復雜等諸多挑戰,但通過“邊建設邊驗證”的創新工作模式,最終實現了首套機坪管制體系的全面落地,有效提高了機坪運行安全和效率。2017年,民航局在杭州召開航空器機坪管制移交工作現場會。作為機坪管制移交工作的先行者,杭州機場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展示運行經驗成果,協助民航局持續推進后續機坪管制移交工作。
在完成初步試點后,杭州機場機坪塔臺逐步從單一的運行保障模式向融合技術革新、四型機場建設持續探索延伸。其積極踐行“從飛行員視角出發”理念,成立飛行區航空器滑行安全專項小組,建立不停航施工保障“杭州模式”,在國內機坪管制領域首創流程分扇的機坪管制指揮新模式,制定杭州機場標準滑行路徑工作程序(STR),創建航空器低碳滑行指揮法等,積累的一系列創新探索優秀經驗正逐漸被納入行業規范體系。其中,飛行區航空器滑行安全專項小組保障機場與飛行、機務等一線運行部門空地交流順暢,近年來累計組織11次不停航施工協調會,通過收集航企飛行部門意見,對機坪標識標線進行了超過70次優化調整,協調解決了近30個航空器滑行和拖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該舉措為飛行區內的航空器安全運行營造了“有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有變化及時提醒、及時告知”的良好安全氛圍。
2020年,杭州機場啟動了自投運以來規模最大的機坪不停航施工項目,機坪核心區域內有多處大規模施工同時進行,可用滑行道資源減少了30%,給機場機坪塔臺指揮帶來了巨大挑戰。為確保運行安全,杭州機場機坪塔臺依托飛行區航空器滑行安全專項小組,組織施工單位與飛行、機務部門共同擬定機坪航空器運行程序,通過機坪管制模擬機的驗證運行,對運行程序進行優化;組織召開滑行安全專項小組會議,向各航企的飛行和機務部門進行宣傳貫徹,編寫不停航施工中機坪航空器運行風險評估報告。此外,不停航施工期間,杭州機場機坪塔臺積極協調空管塔臺在甚高頻內增加不停航施工的信息通報,以提醒機組高度重視機坪結構調整和不停航施工帶來的變化。從方案設計到運行模擬、從施工保障到施工監管實現全流程閉環,杭州機場機坪塔臺通過一系列安全管控,確保不停航施工總體平穩有序,機坪運行持續安全高效,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具有杭州機場鮮明特點的不停航施工保障“杭州模式”。
“杭州模式” 行業內示范效應愈發顯著
隨著2023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舉辦,為減輕機坪管制運行復雜、航班增量與亞運保障任務疊加帶來的安全保障壓力,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在2021年啟動南北雙扇區管制運行的基礎上,建立了流程分扇的機坪管制指揮新模式。
該模式摒棄以往機坪管制運行中扇區根據物理空間機坪方位劃分的傳統思路,創新地將機坪管制按照航空器放行準備與推開滑行兩個工作流程進行扇區劃分,此舉為國內機坪管制中首創。流程分扇進一步精細化管控航空器機務保障、推出環節的時間,有效減少地面滑行時間,加大了航班起飛時刻、起飛跑道等相關內容的協調力度。
杭州機場飛行區中心地面管制室副經理沈馳峰告訴記者,后續快速增長的航班量與管制波道資源捉襟見肘的困境日益凸顯,杭州機場機坪塔臺結合機坪運行實際,制定了新的杭州機場標準滑行路徑工作程序。據統計,實施STR后,日均執行標準滑行路徑工作程序的航班為102架次,平均縮短有效指令時間為1.65秒/條,減少了在運行高峰時段由于波道繁忙導致指揮員或飛行員無法及時發送或復誦管制指令的情況。該舉措也給機組帶來了運行上的便利,降低了誤滑概率,有效提升機坪運行安全與管制服務質量,獲得了航空公司機組以及空管單位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在人員管理方面,2020年,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創新性地建立了機務準入機制,即機務勤務人員必須通過機坪運行規則考核后,才能在杭州機場從事勤務保障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針對勤務人員工作標準和工作質量的考核舉措。該制度推行以來,對各駐場航空公司機務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超過3000人次,每年對機務勤務人員進行資質抽查超過200人次。這一準入機制的實施,使各航空公司機務人員對機坪結構和運行特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據統計,機務人員發生誤推出和誤拖曳事件的次數從2015年的39起減少至2024年的4起,機坪整體安全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為打造高素質的指揮員隊伍,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在成立之初便以《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員執照管理規則》《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培訓管理規則》等局方規章制度為依據,獨立開展管制執照培訓體系建設工作,可獨立完成見習管制員執照培訓、執照考試以及成熟管制員年度執照復訓工作。10年來,累計有31名機坪指揮員獲得民航局頒發的機場管制執照,管制執照考試通過率達100%。完備的執照管理體系打造了優良的指揮員隊伍,杭州機場在首屆華東地區機坪管制技能大賽中攬獲團體及個人雙冠軍。
夯基固本 全力推動四型機場建設
作為全國民航首家完成機坪管制整體移交的單位,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在10年的運行中總結提煉出多個廣受業內贊譽的“杭州模式”。
在機坪面積擴大、航班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杭州機場嚴守安全底線,打造規范有序的“平安機坪”,圓滿完成兩場盛會“大考”,在重大保障任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G20杭州峰會、杭州第19屆亞運會等重大保障任務中,杭州機場通過安全、人文、智慧、綠色的指揮方式,助力運輸保障任務“零事故、零差錯、零投訴”。在G20杭州峰會保障工作中,杭州機場創造了單小時保障8架次出港重要航班的全國紀錄。2023年,杭州機場成功保障4500余架次涉亞航班、50417人次涉亞人員“快進快出”,涉亞航班正常性高于平均值4.1個百分點。
10年來,在機坪面積擴大60%、航班量增長40%的情況下,為優化機坪運行流程,杭州機場機坪塔臺陸續創建了“邊推出邊開車”程序、航空器進港區域引導新模式、停機坪U形灣區特殊推機程序等新方法,實現了地面平均滑出時間從17.6分鐘縮短至15.9分鐘的效率提高,航班靠橋率達到85%以上,航班正常性連續多年完成民航局指標。此外,杭州機場通過不斷提升機組服務體驗,圍繞標識標線、管制服務等問題定期開展機組滿意度調查,優化運行服務,打造了高效便捷的“人文機坪”。與此同時,通過智慧化建設,杭州機場啟動機坪量化項目以減少航空器拖曳過程中的操作失誤,啟用管制語音識別輔助系統以減少管制指令與機組復述不一致帶來的安全風險,用科技賦能打造了智慧引領的“數字機坪”。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創建的航空器低碳滑行指揮法,圍繞航空器“邊推出邊開車”程序、流程分扇運行方法、標準滑行路徑工作程序以及區域引導新模式四大杭州機場機坪特色程序,創建了縮短航空器推出、滑行以及等待時間,縮短航空器進港引導路徑的機坪管制指揮方法。該方法的運用,在提高機坪運行效率的同時,踐行了綠色機場建設理念,有效減少機坪航空器及車輛運行的碳排放。據統計,平均每年減少航空器油耗約5000噸,減少碳排放約9000噸,為航空公司節省超過3600萬元支出。
持續創新 打造遠程機坪塔臺智慧管制新標桿
目前,作為華東地區首個運輸機場的遠程機坪塔臺工程,杭州機場遠程機坪塔臺已相繼通過民航局竣工驗收和運行驗證前的專家組評審,即將開啟持續一年的運行驗證新階段。杭州機場計劃于2026年7月向局方提交進入實驗運行階段的申請,屆時將按照局方標準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通過后將實施獨立運行。杭州機場機坪塔臺正面臨從傳統機坪管制向智慧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在行業內發揮的示范效應也愈發顯著。
由于機坪擴建,杭州機場機坪塔臺視線盲區比例由最初的30%增至70%,嚴重影響了指揮管制工作。為此,杭州機場于2020年啟動了遠程機坪塔臺建設項目,在遠程機坪塔臺上配置了全新的光學系統,具備全景視頻融合、全景關聯球機一點即視等監視手段,以及航空器掛牌、地理信息顯示一體化等人工智能(AI)增強內容。指揮員可以對機坪范圍內任何航空器運行區域進行有效的視頻信息采集,將視線盲區比例降至0,從而徹底解決視線盲區問題,保障場面目標可視、可知、可管,成為遠程機坪指揮員的“千里眼”。此外,光學系統、管制語音識別輔助系統等新成果也將亮相,在遠程機坪塔臺上得到集成優化應用。后續,杭州機場將積極推動與民航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增強現實(AR)管制模擬、AI決策輔助等前沿技術在機坪管制中的落地路徑,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成果。
站在新起點上,位于錢塘江畔的杭州機場機坪塔臺將借錢塘潮涌之勢,釋放科技創新動能,打造遠程機坪塔臺新標桿,為四型機場建設貢獻更多杭州智慧。
機坪管制員指揮航班運行。
機坪管制員在遠程機坪塔臺內測試設備。
航空器在杭州機場雙跑道同時起降。
航空器在杭州機場北跑道起飛。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航拍全景圖。
制圖/王世鑫
(記者 趙瑜 通訊員 錢佳 徐秧青)